世界走出危机了吗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2009-10-06 14:12
悬疑之三:主要国家经济转型会成功吗
答案:难说,存在着种种阻力。
尽管仍有争议,但相当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存在失衡。
而世界经济要可持续地复苏,就必须解决当前失衡的问题。按照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的话说,必须实现“精确的平衡”,各国都需在内需和出口方面进行调整。
最关键的两个国家依然是美国和中国。对美国来说,由于个人消费出现下降,而消费是美国经济推动的主动力,作为一个替代措施,美国必须努力增加出口。
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美国内需下滑,出口美国商品将势必会下降,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扩大内需。
布兰查德就指出,中国的出口驱动模式非常成功,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要降低储蓄、增强内需,就必须建立更有效的社会安全网、便利居民获得信贷的渠道,同时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在不久前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转型问题达成共识:美国将采取措施增加储蓄占GDP的比重,美国政府将鼓励家庭储蓄;中方则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在伯格斯滕看来,转型其实已经开始,中国正是由于采取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向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这是朝正确方向迈进。访美的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也指出,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取得7.9%的增长,就是转型成功的结果。
但转型会一帆风顺吗?真难说。
不错,美国人现在开始压缩消费了,但这更多是出于危机下的谨慎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压缩了消费开支。这其实跟经济学中的通胀预期类似,在通胀高涨的时候,人们通胀预期更高,由此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一旦情况出现转折,事态就会迅速好转。美国人可能也会恢复以往的消费习惯,这就跟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人照样喜欢油耗高、动力足的美国车一样。
悬疑之四:美国真的垮了吗
答案:远没有,外界的臆想罢了。
在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最新排名中,美国第一次丧失了全球竞争力排名头名宝座,瑞士跃居第一。相形之下,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排名则有所上升。
美国排名下滑,自然是拜金融危机所赐。而随着危机占据媒体的版面,任何有关美国经济的负面消息都被放大,以至于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经济现在一塌糊涂。
美国经济垮了吗?
远远没有。许多实地来访的国内官员就感叹:来之前听到美国的新闻,觉得美国经济一团糟,但到这里一看,餐馆依然顾客盈门,商场到处是人潮涌动,美国经济依然有序进行,此前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经济的抗冲击能力以及发展潜力,要大大强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从最近国际货币组织发布的经济数据,就可见端倪。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按照IMF最新的报告,美国经济今年将出现增长,增幅为0.2%,明年则为0.8%,大大高于欧元区的-0.6%和0.1%。
而且,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依然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按照IMF的数据,美国目前GDP比8年前增长了约19%,这一比例要大大高于同期法国的14%、日本的13%、意大利和德国的8%。
从人均GDP来看,按照世行的数据,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美国人均GDP达到4.2万美元,比英国高约1/3,比德国高37%,比日本高约38%。当然,如果按照汇率计算,这种差距要相对较小;但购买力平价间的巨大差距,显示美国人均生活水平“风景这边独好”。
美国经济的弹性表现,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密不可分。美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弹性仍高于欧盟和日本,在投资方面,其他发达国家更不能望美国项背。世行数据就显示,2005年美国人均投资额达到8018美元,大大高于德国的4963美元和英国的4937美元。可以说,金融危机虽侵蚀了美国基本面,但并未对美国经济基础构成全面破坏性影响。
而且,美国政府着眼长远,采取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深远的政策,用奥巴马的话说,美国正在打造“岩上之屋”。“岩上之屋”一词,出自奥巴马今年4月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在这次精心准备的演讲中,奥巴马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
按照奥巴马的解释,美国经济就好比一个着火的房屋,要重振美国经济,就必须尽快扑灭火苗,同时替换美国经济的基础,以此打造一个“岩上之屋”。也就是说,美国必须全面改革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增强美国的综合竞争力。
这从美国在医疗改革、金融监管、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积极改革就可看出。以新能源为例,作为一项酝酿良久的政策,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能源和经济领域,还涵盖美国外交、政治、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通过所谓的“绿色新政”,美国将能掌握世界尖端科技的制高点,确保美国的世界经济领先者的角色。
如果认为当前危机已经使美国一蹶不振,那纯属外界的臆想。即使在金融领域,华尔街依然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虽然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等遭受重创,虽然中国的工行、农行、中行现在已包揽了世界市值最大银行前三位,但谁又能说它们是世界最强的银行?
悬疑之五:谁是最大赢家
答案:中国存在机会,但未必是最大赢家。
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也暴露出当前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改革不合理的经济金融秩序,创建适应21世纪的新体制,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
新的秩序重整,总有失利者和受益者,谁是最大的赢家?从国家层面讲,似乎是新兴经济体。
比如,在以往,决定世界经济问题的,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7国集团、8国集团;但现在,被冠以“国际金融峰会”的参加者,则是涵盖主要新兴经济体的20国集团。由新兴经济体参与决定世界问题,这是破天荒头一遭。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外界普遍认为,现在是“金砖四国”整体性崛起的时代。
在这四国中,中国则是最主要的成员。中国拥有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外贸顺差世界第一,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仍保持着较快增长。中国自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目标。
但中国真的是最大赢家吗?
对中国来说,这当然是机会。伯格斯滕就表示,中国是一个如此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自然也是一个崛起的金融大国,并在世界金融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很自然的。而且,随着美国模式被否定,也为其他模式、想法和制度安排,提供了机会。
有一得,则必有一失。对中国来说,新体系也意味着更多的约束,这从最近的“中国责任论”、“中国救世论”抬头就可见一斑。所谓责任,其实更多时必然涉及中国的钱袋子,如何既能确保中国利益,又能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对中国的考验。
而且,新秩序的过程也将是艰难的。以IMF份额改革为例,尽管欧盟也认识到其目前的高份额已不合时宜,必须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性,但削减其手中权力,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改革也将漫漫长远,其间不乏激烈和斗争,这既需要硬实力的较量,也不乏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博弈。
因此,在伯格斯滕看来,中国不一定会从金融危机中得利。
当然,区分出输家还是赢家,还带有博弈的味道。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同舟共济。以美中关系为例,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中国出口的下滑;而中国内需的拓展,转而又会带动美国经济的复苏。
这是一个共赢的世界,尤其是对各个大国来说,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能是两败俱伤,加强合作则意味着互利共赢。当然,大方向如此,不排除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倒退,这从美国最近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保护主义措施,就可见一斑。
在即将进入的“后危机时代”,顺应时代潮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个潮流是什么?或许奥巴马的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注解。
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演讲时,奥巴马说:国家间的竞争不应该是零和游戏,中国是国际社会强大、繁荣和成功的一员,战略与经济对话代表着两国持续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承诺,而这将重塑21世纪。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