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金融 > 文章详情 搜新闻:

周小川撰文: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中国金融业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中国金融   2009-10-10 16:15

  随着金融改革的发展,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2003年,央行票据开始常规发行并成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重要工具。在积极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人民银行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冻结程度深、主动性强的特点,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多次进行小幅度调整,有效对冲流动性。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银行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汇改以来至2009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4%,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7.21%和18.44%。在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04年10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其后,人民银行开始着手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采取了逐步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弹性等措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调控手段的不断创新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相互交织,我国宏观调控面临巨大挑战。人民银行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抑制通货膨胀的要求,及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地震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注意保持物价稳定。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明显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明显缓解,党中央、国务院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制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政策措施。人民银行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平抑物价、集中资金,人民银行开办了折实储蓄、保本保值储蓄以及多种定期储蓄,还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对减少社会游资、稳定金融物价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外汇短缺、购汇标准很低的情况下,对于华侨汇款专门开办人民币侨汇,使侨胞、侨眷免受外币贬值损失。人民银行在积极支持国营经济的同时,也扶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采取折实定货贷款、折实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方式,帮助私营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使它们能迅速恢复生产。

  自1953年起到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配置资源,商品、货币的作用受到限制。国家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金融机构只承担国营企业超定额流动资金的供应,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限而单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不断壮大和规范。从1979年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分别承担不同的专门业务。为了促进银行业竞争,1987年,交通银行等一批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设立。1994年,新成立3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银行原来的政策性业务,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四大国有银行开始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变。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种类型银行机构并存发展、相互竞争的银行业体系初步形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萌生。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1997年,中国金融体系确定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随后,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出台,证券市场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和流通市值、股票发行筹资额、投资者开户数、交易量等都进入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沪、深交易所交易品种逐步增加,由单纯的股票陆续增加了国债、权证、企业债、可转债、封闭式基金等。同样,我国的保险业也是在这一时期复苏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明显加速,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市场基础建设不断增强,交易和监管机制不断完善。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又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2003年以来的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金融业的整体面貌,上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本实力显著增强,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完善,经营基础和盈利能力长足进步,品牌价值和公信力显著提高。股票市场基本完成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了上市公司两类股份、两种价格并存的历史,改进了市场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为资本市场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等一系列金融基本法律制度和有关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的部门规章进行正式实施或修订完善,标志着我国金融业、金融市场走向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投资、融资、保险等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挥,2003~2008年,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速16.5%,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债共筹集1.5万亿元;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9648亿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为1561.73亿美元的出口和投资提供收汇保障。

  随着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市场主体等方面的变化,金融机构经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商业银行来看,业务品种从传统的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发展,服务方式从直接银行服务到间接银行服务延伸,营销方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特别是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联通,为市场客户提供了价格越来越具有竞争性、方式越来越高效便捷的服务,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衍生类、理财类产品发展迅速,网上融资、网上离岸金融、网上外汇交易等诸多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发展迅速。银行间市场金融产品与工具逐渐丰富,推出了金融机构普通金融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创新产品,优化了融资结构、拓宽了直接融资渠道。为提高市场流动性,丰富投资者风险对冲工具,银行间市场还推出了债券远期、债券借贷、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交易工具。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允许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推动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居民的投资品种由早期单一的储蓄,扩展到股票、国债、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丰富了居民理财的方式,居民可通过投资于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证券市场也带动了消费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财富效应初步显现。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新情况,保险业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各保险公司开发了医疗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长途客运承运人责任保险、道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责任保险、校园责任保险、家政服务责任保险等上百种责任保险产品,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分红和万能等新型投资产品,在传统保险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投资收益功能,不仅有效地防范了利差损风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保险需求。此外,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交叉经营的领域和产品不断拓宽。

  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人民银行成功发行了新版第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印制工艺、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推广运行,支付清算效率明显改善,实现了大额资金支付的零在途和支票全国通用,开通了港币、英镑、日元、欧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瑞士法郎及美元8个币种的支付业务。大力推进境内外银行卡联网通用,在13个省(市)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国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财政、税务、海关、银行以及国库之间横向联网,纳税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迅速完成税款缴纳。国库办理直接支付、农民各项补贴发放、库区移民补贴发放、公务员和教师工资发放、社保基金收缴和拨付等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覆盖1529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和6.5亿自然人,为金融机构调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提供了查询平台,为加强和改进政府管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
新闻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