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交会“三名”企业回访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中房报 2009-10-12 10:50
一份漂亮的2009年中报显示,绿地上半年国内业务经营收入已经达到281亿元,仅次于万科的307.6亿元。与绿地共同分享这份喜悦的,还有已快要11岁的中国住交会。屈指一算,绿地与中国住交会的缘分已有5年之久。
2004年的上海,第六届中国住交会上,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入选当年度CIHAF中国房地产十大房产风云人物;绿地集团老街·绿地康桥获得CIHAF中国名盘奖;绿地集团获得CIHAF中国房地产品牌企业奖。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地产行业展会和正在崭露头角的地产新贵开始有了交集。
5年间,绿地与中国住交会一起历经高潮低谷,它积淀已久的能量终于在2009年这一特殊年份里喷薄而出。9月6日出台的全国500强企业中,向来貌似呼风唤雨的众房企难寻踪迹,仅有4家地产开发商入围。其中万科排名最高,绿地则以368.2亿元营业收入,在这份榜单上排名169位,在4家房企中位列第二。
从2008年销售额数据看,百亿地产企业有13家,其中绿地、中海、保利等3家地产企业销售额分别是435亿元、266.11亿元、205.11亿元,均超过200亿元,最“接近”销售额达到478.7亿元的万科。房地产评论人宋延庆对此公开表示,“可以断定在未来3年内,可能超越万科成为行业第一的只有绿地、中海、保利这3家地产企业”。
先利其器
故事应该从2008年讲起。这一年对于所有房企来讲都值得铭记。时势造英雄,这一年成为行业优胜劣汰的分水岭。绿地能跻身全国企业500强,正是凭借当年的优异表现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绿地当年年报显示,其全年销售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实现了30%的增长。这得益于公司决策人对行业敏锐的洞察力和严格的执行力。
张玉良曾对媒体透露,绿地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也准备了三件武器:灵活调整、苦练内功和提升形象。
灵活调整主要体现在销售、工程和融资等方面。
在销售策略上,绿地集团针对所开发房地产项目区域布局广、市场差异大、产品类型多的特点,在不同城市积极顺应政策导向和当地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营销策略,并力求通过“多做加法”来顺应市场需求。工程推进上,根据市场情况实行“有保有压,按需推进”的策略,重点加大低总价、小户型等市场需求,以及创新型和稀缺型产品的供应。融资方式上,绿地集团针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收缩等情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重点加大了外资金融机构、信托等渠道的融资力度,使其比例不断提高。
而所谓“苦练内功”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加强产品研发创新。绿地集团2008年以产品品质的改良和创新为突破口,推进实施“绿色计划”等措施,全面提升了产品内涵与附加值。
二是加强成本控制。绿地集团在2008年与施耐德电气、三菱重工等25家世界500强企业签署了集中控购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扩大集中控购范围、实施动态成本管理等措施狠降成本,以提升产品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随着绿地集团全国化战略的推进,进入城市的不断增多,绿地集团在部分项目集中的区域建立了区域型事业部,实施“集团—区域事业部—城市公司”三级管理模式。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