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全年成负几成定局 通胀并无近忧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国际金融报 2009-10-16 14:04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10月22日将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季度新闻发布会,届时包括第三季度GDP、9月CPI、PPI等各项宏观数据将悉数亮相。不过,日前一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年秋季报告》(下称《报告》),更是提前预测指出2009全年经济运行情况。
8.3%是保守猜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汪同三表示,2009年GDP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3%,超过了“保八”任务的要求。2010年增长速度会恢复到9%,甚至更高一点。摩根大通在昨日的一份宏观经济报告中也预测,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将在8.5%左右。
《报告》指出,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400亿元左右,剔除价格因素,投资实际增长率为34.4%,是去年投资实际增长率的2.26倍。
“8.3%的预测有点保守,按照目前出口的恢复情况以及中央落实固定投资的决心来看,经济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反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说。
上半年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贸易顺差略有减少,使得近年来经济一直依赖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1%,下拉GDP增长负2.9个百分点。不过,这一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摩根大通举例说明,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集装箱吞吐量正在逐月回升,预计该数据在第12个月的降幅将被缩窄至4%,而今年前8个月,这个数据还保持在15%的降幅。
通胀并无近忧
《报告》预测,今年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分别下降0.5%、0.8%和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2500亿元,实际增长16.3%。对未来的物价走势,《报告》认为,今明两年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方面,需求不足的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凸显。汪同三表示,今年的CPI消费价格指数,大概还是负的,明年会转正,但也就在3%左右,还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价格的稳定。
记者翻阅了几家投行研究部的分析报告,今年CPI将继续成负已成共识。同时,几家机构预计的2009年通胀率,最低为同比上涨2%,最高为4%。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不容忽视。
政策连贯又受关注
事实上,关注通胀的潜台词就是关注货币政策。上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大家都在期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将明确下一步货币政策的方向。不过该研究员认为,政策在过去两个月已经开始微调,进行大规模变动的可能性很小。一来是国家领导人在世界级会议上仍呼吁经济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胀的威胁不如预期中那样快速和猛烈。
就在中国国庆长假期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央行)突然决定加息,对此,天相投顾一位宏观经济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澳大利亚的加息并不代表中国会效仿,因为澳大利亚是资源型国家,此类型的国家提前预防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是明智的选择,而中国目前也有其他手段来间接调控流动性。
不过,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澳大利亚加息对中国具有一定启示,货币政策应该有足够的前瞻性,要充分认识到,从货币政策的变化到对同比CPI增速产生实质的影响,一般有一年甚至超过一年的时滞,所以不能等到通货膨胀已经达到政策目标再开始紧缩。
相关新闻
周小川:9月CPI同比仍负增长
央行行长周小川15日晚间在一个讲座中透露,9月份物价指数(CPI)同比增幅将仍然是负值,但环比已经开始转正。据记者了解,9月份CPI的同比降幅将较8月份继续收窄,8月份CPI同比下降1.2%,环比上升0.5%。
在谈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问题时,周小川表示,中国过去很少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便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采取的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由于中国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本身增长的冲动就很大,所以总体的货币取向更宜适当偏紧。但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自2007年开始的通胀状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周小川还特别强调,央行在金融危机和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对社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引导有所不同。但央行非常重视现代经济社会中,广大公众对通胀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的反应。因此,央行很注重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如每次货币政策的调控都会公告并且进行解释,让大家能够看清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方式,以便让公众有一个正确的预期。
“同时我们还抱着这样一个态度,不见得央行的看法就比社会公众和经济学家的更正确,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发现我们的一些偏差,这是一个很好的反馈。”周小川表示。(来源:上海证券报)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