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罡不玩了?他是要做开发商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华西都市报 2009-11-17 11:15
(图 于凌罡)
曾经黯然
我们曾经一起奋斗的某些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在北四环东段,凑几百股资金一起买地,建设四位数以内房价的住宅的机会已经失去,希望大家理解。
如今高调
我们没必要再去用血汗钱买什么“面子”,因为劳动光荣,合法地一起当开发商,合法赚取“暴利”,通过我们的合作,寻求一条走向幸福的坦途,才是真正有面子的事。
11月2日,被称为“合作建房第一人”的北京人于凌罡,在其博客上宣布停止合作建房。但此事刚过10天,于凌罡又在其博客上留言,召集志同道合者一起在自己家里“聊天”,一起做开发商。经过4年多的努力,于凌罡合作建房的想法似乎已成泡影,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日前,本报记者与于凌罡面对面,听他讲述自己合作建房的始末。
提出蓝城模式
成立公司请人打理合作建房
11月7日,在北京金融街旁一家麦当劳店,记者与于凌罡进行了首次面对面的接触。不过,整个采访过程并不十分顺畅。采访中,于凌罡的话很多,记者如果多问上几句,他就会很不耐烦,甚至骂人,做出要“走人”的架势,惹得旁人侧目,颇有些尴尬。所以更多的时候,记者都只是听他讲。
于凌罡说,自己有四个理想,即是居者有其屋、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财产性收入。高中时候就提出了“蓝城”设想,就是建线型城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2004年,他在博客上发起合作建房,号召大家凑钱拿地,自己建房,住成本价住房。后来约有600人参加他的计划,凡参与的人,每人出500元钱,作为前期运作成本。2005年4月,他成立了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聘请专业的服务人员和机构,打理合作建房事宜,并推广“蓝城模式”。
合作建房屡受挫
开发商阻挠缺少契约精神
但在随后几年的操作中,合作建房一次也没成功,首先在拿地这个环节就失败了。曾经看了多块地,但多数时候在买地前,合作者都没能凑够拿地的钱。虽然有一次凑足了上亿元资金,满足了地块最低资金要求,但竞标时,该地块却被另一开发商高价拿走。
按最初计划,是由合作者一起凑钱拿地,然后请人建房。后来他找到万通地产合作,委托万通拿地建房,然后利益分享。但他所有的努力,都只留在了计划中。
为何会失败?他说,首先开发商不希望这种模式成功,有的开发商贿赂媒体,让媒体记者对他进行威吓,“媒体集体轰炸”分化合作者,同时“政府也不愿拿地给我们”。其次,合作者期望太高,想以几千元每平方米的价格拿到北京市四环路以内的房子,现在六环外房价都上万元了。“缺少契约精神!”于凌罡表示,这是合作建房失败的主要原因。
找到合作新模式
召集志同道合者一起做开发商
就在于凌罡强烈抨击合作者“缺少契约精神”的同时,记者昨日在他的博客上却发现,他又在召集合作建房者,并表示要一起做开发商。记者随后打电话向他核实,电话中他的语气听起来有些不耐烦,他不愿多说,叫记者自己去看博客。
13日发表的这篇博客写道:有合作意向的r人在14日上午到家里聊天,参加者须“认同合作建房理念,有实力和诚意至少投资10万元,愿意一起当开发商。”他还表示,对于不认同合作建房的“合作”精神,或是想买房的,概不欢迎。
博客里提到了合作新模式:大家共同出资成立房地产公司,发起人提供项目方案,大家一起完善。“钱存到同一个银行的个人存折里,购买目标地块时建立监管账户,每人自愿签署合同、参加合作。买到地后,共同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请专业金融机构管钱,专业机构建设,每月开公示账目,大家共同审核。房子盖好以后,各自取得商品房产权,共有各种收益。”
背景资料
于凌罡与他的“合作建房”
2004年底,于凌罡在个人网站上发出合作建房倡议,随即有几百人交了“份子钱”。但于凌罡合作建房的事业一直不太顺利。
2005年,于凌罡首次尝试购置北京市东二环地块失败;其后,购置芍药居甲2号地时资金缺口5000万元;工体4号地也被开发商天价拿走。合作建房一直未有实质进展,据传其组织内部的合作者开始产生动摇。
2009年11月2日,于凌罡在个人博客上宣布停止合作建房,暂停尝试组织在北京市区合作建设住宅项目。整篇文章中,于凌罡用比较复杂的公式和表格,得出结论“买房不如租房划算”,告诫买商品房是用“血汗钱”当“面子钱”,“不要再为了买房而买房”。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