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房企的机会在三线城市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易居研究院 2009-11-17 13:15
三线城市市场机会凸显
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再次遇到了瓶颈,这种瓶颈并非是市场本身造成的,而是某种制度方面的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正在渐行渐远,但这场经济地震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还未结束,当前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跌价升的情况就是一个最明显的影响。由于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胀预期,造成一线城市房地产投资投机盛行,房价出现非理性上涨。京、沪、深莫不如此。
在一线大城市有项目的开发商在大获全胜后,又不得不面临继续高烧的土地市场,面对具有融资便利条件的上市房企和央企的夹击,非上市民企等中型企业在一线城市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即便一线城市的本地企业能够立足,但面对资金和市场规模都比较庞大的房企的激烈竞争,中型企业要想杀出一条血路并不容易。
从市场现状看,相对一线城市房价急速上涨、土地市场的残酷竞争,企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中期阶段。如与上海车程仅半小时之隔的浙江嘉兴,房价只有上海房价的五分之一。土地市场的竞争也远不如一线城市那样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区域平衡、结构平衡,不但东部三线城市有投资的机会,中西部的三线城市投资机会将更大。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2006年,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额仍占绝对优势,达到63.89%,但同比增速仅为18.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投资虽然分别占18.18%和17.93%,但这两个区域的投资增幅同比均超过30%,成为新的热点,房地产投资正向中、西部城市转移。
房地产业是较高端的第三产业,在一线城市享受到房地产对地方经济巨大拉动作用的同时,很多三线城市还在纠结于如何更多地招商引资,如何扩大第三产业的税收问题。房地产业在一线城市的发展脉冲将会第次传递到三线城市。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的中坚区域也必然是广大的经济待发展的中西部区域。这是由产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看,中型企业应避免在一线城市与大企业进行血拼,发挥企业的“相对优势”,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才是当前楼市形势下企业的正确发展路线。
中型企业在三线市场发展的“比较优势”
相对于大企业,中型企业在三线城市至少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管理优势。大企业固然资金实力雄厚,但涉及到开发战略,他们跨区域发展,并且是全国化发展战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争夺一线城市市场。如华润置地已经跨出北京,并在上海、成都、宁波、无锡、武汉、厦门等地拿下了土地并实施开发。合生创展2001年跨出广州在北京拿下5个项目同时开工建设,目前在天津、上海还有大量项目地块。中国海外、新世界中国、万科均已在优势地域以外开发多年,形成了在全国一线城市发展的竞争格局。不过随着一线城市经济的日益激烈,大企业也意识到进军二三线城市市场的重要性。因此,中型企业要抓住大企业对大城市争夺的战略空间,进军三线城市,提早握住先机,发挥自身管理成本低,动作灵活,策略多变的优势,对抗大企业管理线条负责,决策不灵活,战略抓大放小的“比较劣势”,在三线市场进行深耕,实现新的市场开拓。
二是品牌优势。相对大企业,中型企业的品牌要更加别致和具有特色,往往其定位更加明确。相对当地的小企业,中型企业的品牌优势就更加明显,作为亟待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地方政府而言,大企业的投资可遇不可求,小企业则往往又看不上,而具有一定特色和定位的中型房地产企业正是三线城市政府看重的,既是合适的合作伙伴,又可以推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是产品性价比优势。除了品牌的比较优势,中型企业的产品性价比高。相对那些制造动辄几万一平的豪宅开发企业而言,中型企业开发的产品更多是面对工薪阶层、城市白领、小康人家,这个群体在一线城市往往被人忽略,或者在房价飙涨的过程中,即便销售对象定位于这个群体,但在投资资金的冲击下,项目销售的结果和初衷往往不同。在三线市场,居民的收入没有一线城市高,消费也比较低,豪宅项目即便有也是“山寨版”的,因此,三线市场更加需要的是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普通住宅。中型企业在项目设计、资金实力和管理管控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具有提供较高性价比住宅的基础和实力。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是土地价格。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竞争激烈,“地王频出”,而三线城市土地价格还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项目,还往往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丰上市企业,这将具有非常大吸引力。(回建强)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