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金融 > 文章详情 搜新闻:

外资有限合伙人态度谨慎 人民币基金难产?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09-12-16 14:25

  政策是道坎

  理想与现实总有一段距离。

  “只要十号文的执行方式不做改变,国内上市就必然超过国外上市。”邵俊说。

  赛富基金合伙人阎焱也指出,海外法律机构审批自2006年以后基本被堵死。据其了解,自2006年8月以后没有一家红筹模式的企业海外上市被批准。

  “红筹模式”全方位的审批限制让人在被关掉门的同时希望能打开一扇窗,人民币基金自然成为了这扇窗户。

  其实在2006年海外红筹被判死刑之后,外资VC/PE已开始手忙脚乱地筹备人民币基金。两年前由商务部审批通过的长三角创投被看成是第一批的试水者,这支中外合资非法人制基金首期募资约2.5亿元,其中苏州工业园区FOF作为LP出资1亿元,作为基金管理人的GP也有少量出资,其余部分由德同资本在海外募集。

  然而,据记者了解,在具体操作方面,长三角创投还是受到了不少的阻碍,中外合资基金是姓内还是姓外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由于得不到国民待遇,在投资项目时也需投一个,审批一个,审批程序的复杂不透明也间接拖长了投资时间。

  此外,结汇也是一个问题,按照142号文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审批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除另有规定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

  而于今年年中刚在苏州设立了一只人民币基金的智基创投也遇到了上述同样的问题。智基创投管理合伙人陈友忠告诉CBN记者:“中外合资的基金是外资从外币基金向人民币基金过渡的产物,现在其中牵涉到的很多障碍还无法完全解决,但纯人民币基金应该是未来长期比较重要的一个设立模式。”

  国内LP何时崛起

  邵俊在美国读书时的毕业论文,是将在美国上市的国外公司和在美国上市的本土公司的10年做了系统性的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国外上市有一个系统性的定价,从长期来看,在本土市场投资,本土市场退出是占有优势的。

  但这样的结论在中国境内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国内缺少LP以及退出渠道。虽然在退出渠道方面现已柳暗花明,但LP的缺失问题却一直存在。

  阎焱强调,中国实际的情况是缺乏一个成熟的机构投资。“在中国真正有经验的LP就是社保基金,其他LP对于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的了解是非常浅薄。”他说。

  据CBN了解,目前无论是发改委特批的产业基金、地方基金,还是市场化运作的人民币基金都面临着一定的融资困难。国内人民币基金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政府,包括各地成立的政府引导基金、国开行引导基金等,民间资本只占极少的一部分。

  而外资在进入人民币基金时,更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病患”。IDGVC合伙人章苏阳认为,可能会存在GP不理解中国LP的想法,或者是中国LP的想法和GP的想法不完全一样的情况。“如何使双方对某一事物的理解逐步达到一个标准的层面,这会是一个挑战。”

  目前,民企已成为民间资本的主力军,煤老板、炒房团甚至也一度顶着LP的帽子占据基金的一席之地,然而对GP过多的投资干涉、快进快出的投资理念还是让不少GP望而却步。

  于是,GP开始寻找第三方“通路”。红杉中国通过第三方理财服务机构诺亚财富为其寻找合格的人民币基金LP,德同资本则寻求与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的合作募集人民币基金,刚于上周二完成5亿元人民币基金募集的普凯也找了私人银行帮忙。

  但在邵俊看来,与其大费周章地教育个人投资者,不如培养机构投资者入场。“个人投资者只是市场的有效补充,而非是主导,机构投资者的成熟才是让国内LP真正发展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
新闻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