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价“挤出效应”显现 部分上市房企业绩大跌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3-04 11:49
高地价“挤出效应”
记者注意到,上海新梅已连续多年没有明显的新增土储动作,一直在“吃老本”,对于这种状况,市场对兴盛集团有意将该上市公司卖壳的消息一直不断,不过公司方面均否认。
“目前来说,老板并不考虑卖壳,对兴盛来说,做好这个上市公司依然是最主要的。”这位兴盛集团高层表示,资金实力是相对而言的,去年楼市虽然销售顺畅,但地价快速上涨,令一些公司的购地能力大幅下降,上海新梅已多年没有在上海有新增土储。
类似的资金瓶颈也出现在上实发展身上。银河证券报告指出,上实发展目前的财务压力仍然很大,期末负债率高达79.2%,净负债率高达114%。
上实发展在去年9月宣布,拟定向发行不超过3亿股股票,募集资金42亿元,但到目前为止该方案尚未获得证监会批准。
对于上实发展业绩下滑的原因,长江证券(000783)分析师指出,去年的销售项目毛利减少可能是上实发展利润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该公司去年其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成都、重庆、大理等地的低毛利率项目,对整体利润影响明显。
模式决定论
环境、财务状况等客观因素外,控股者的意志也让“上市公司业绩在盛市大涨”难以成为必然。
陈晟指出,对公司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影响业绩的一个关键因素。
“某种程度上,一个上市房企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决定了证监会对该公司融资等申请的态度。”陈晟坦言。
去年开始,证监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土资源部等房地产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针对房企囤地等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往依靠类似捂地、囤地等模式赢得利润的开发商,必然面临巨大挑战。“保利、万科等企业选择的快进快出模式,目前来看,是被各方面认可并能获得各方面支持的模式。”陈晟指出。
相反,上海新梅、上实发展以及与之类似房企,依然没有作出对传统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举动,甚至依然局限于“时间换空间、换增值”的传统模式,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在去年盛市之中业绩逆市下滑,就是最直接的警示。
2009年,沪深两市涉及房地产的定向增发预案多达75份,其中36份直接与地产公司借壳上市有关。统计显示,去年完成房地产资产注入的17家ST股中,仍有10家前三季均亏损,甚至不如注入重组之前。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