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上海买房记 该割肉的割肉该自住的自住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网文 2005-11-21 14:32
大卫在台湾专门做办公用品。但自从1995年到上海发展后,大卫就抛弃主业专心从事副业了。和温州人老陈和小丁的偶然性比起来,他的炒房显得非常有技术性。
买房理念:自己能用就行
1995年,上海的房产市场还在启蒙阶段,外销房很少。所以刚刚到上海的大卫还是打算做自己的老本行,没有一下子就狂买房子。他先观察了上海的地段和外籍人士喜欢的区域,过了大半年以后才在古北地区和静安寺附近买入两套房子,古北地区的是一套三房,总面积200多平方米,总价180多万;静安寺那套是一处小面积办公房,面积80多平方米,总价8万美金。大卫本来是这样打算的,古北的房子投资也行,出租也好,实在不行就自己住;静安寺的房子如果租不出去就当自己的办公室。没过一个月,古北的房子装修好了就被同乡借走了,一个月的租金是3000美金;静安寺的租金是5000多人民币。
一年之后,大卫的两套房子都被人买走了,古北的房子卖了270多万,静安寺的办公楼卖了10万美金。于是初尝甜头的大卫,就专门在当时台湾人和香港人聚集的长宁区买房子。顺顺当当地做了几笔之后,赚了几百万左右。
大卫对房产投资一直信奉这样的理念:购置房产,最后自己可以用就行。所以几处房产大卫都做了精心安排:要么做公司的办公房,要么做自己员工的廉价宿舍,要么就接待客户,能够出租的就出租。
该割肉的割肉该自住的自住
2001年的时候,上海房市出现回暖的迹象,而对外籍人士的购房限制也逐一取消了,鼓励市民买房的优惠政策接连出台。嗅觉灵敏的大卫马上闻出了其中的赚钱机会,他把手头的生意交给家人,还是在自己的老土地———长宁区寻找可以投资的楼盘。
2002年,在长宁路的中山公寓即将开盘,大卫毫不犹豫地订了其中的“肉段房”两套———一套是三室一厅的、单价在5800元左右,一套是二室二厅的房子,单价是在6000元左右,都是高层景观房。装修好以后,大卫把它们出租了,每月的租金收入4000元左右。
随即,长宁区的商住两用大楼———兆丰大厦开盘,大卫也不落后,订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还是老套路———装修后出租。
大卫还看中的全装修的圣约翰,当时圣约翰的价格在长宁区算比较高———将近7000元左右,在当时楼市的萧条期卖得不是很好,而大卫觉得这一楼盘有升值潜力,也购置了一套。
眼看着长宁区最红火的地段———中山公园附近的楼盘都被“淘”过了,大卫又把眼光投向了天山路附近的高品质楼盘,比如河浜花园等等。
与此同时,大卫也在积极处理手头的另一些房产,比如当初购入的外销房“富都花园”,70平方米的小房型,买入价60多万,但2003年的时候,大卫在中介处挂牌49万就处理掉了。
还有一套花园大厦的房子,因为面积比较大(250平方米),当初大卫买入时花了将近280万左右,最低谷时曾跌到130万,2003年年中,大卫总算以200万的价格出手了。
两套房子都出手后,大卫看中河滨花园有一套大面积的顶楼复式房,价格在他看来还算优惠,所以他买下了,不过这次不同,是真的留给自己住的。
点评
在台湾和上海,都曾经有过房市低潮,在进入低潮期之前,都是有某些迹象的,比如:买房人突然增多,但是租金价格下降、房产空置率增加等等。所以大卫自己买房的宗旨就是:能给自己用的房子就买。而且在房市特别低迷的时候,不要轻易抛出自己手头的砝码;在房产真正进入低谷的时候,要有胆量吃房子,如果资金不够了,就要学会“割肉”;等房市回暖后,再把手头的劣质房产盘整后出售,就算吃亏也要卖。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