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中村违建成片 农民变房东月入七千元
http://www.haozhai.cn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新民网 2014-03-21 09:15
编者按:集体土地大多已被征用,村民们大多有了城镇户口……于是,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丛中,那些依旧没有完全消失的自然村就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
在城市化的包围中,“城中村”以一种落后于时代发展、游离于城市管理的奇特方式生存着。违法建筑、社会治安、消防隐患、无证店厂……一连串的问题,拖住了城市发展的步伐、牵动着城市管理的神经。
今年,上海将启动11个“城中村”地块改造试点;2015年前,启动35个“城中村”地块改造。紧锣密鼓的时间表已然列出,刻不容缓的行动亟待展开。
今起,本报推出“聚焦‘城中村’”系列报道,访现状、看改造、找办法,期待一个个“都市里的村庄”不再成为城市前行的绊脚石。
说起城中村,我们的眼前总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狭窄龌龊的小弄堂,违法搭起的“接吻楼”,隐匿深处的无证饭馆、网吧、浴室……对“村”里人来说,这是个“自我循环”的小社会,但对于“村”外人来说,这里却是个脏乱集聚的地方。连日来,记者走进徐汇、闵行、浦东、杨浦、宝山、普陀等区,暗访“城中村”的生存现状。
违建成片打把伞走不进弄堂
从宽敞热闹的七莘路向中谊路一拐,记者就来到了友谊村,这里是一片典型的“城中村”。中谊路上的一排门面房卖蔬菜水果、农副食品以及小商品,背后则是居住的生活区。穿过狭窄的巷子,记者看到,这里的楼房大多为一两层高,风格不统一,整个居住区显得凌乱、逼仄。由于邻里间寸土必争,这里楼房挨得很紧,楼间距有时仅1米,刚好够2个人擦肩而过;还有一些地方甚至连1米都不到,若打着一顶雨伞,根本无法走进弄堂。再抬头看,随意晾晒的衣服似“万国旗”,几乎遮没了天空。
弄堂如迷宫,若不是居住在此的人,顺利绕出来并不容易。当地的村民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搭建了违法建筑,有的是彩钢板建成,有的则用废弃木材铁皮随意一搭,三五平方米,或住人或堆物。一些原本只有一层的小平房,却头顶两层违法搭建,摇摇欲坠,这些违法建筑的门面上大多被写了红色的“拆”字。租住在这里3年的湖北人小蔡告诉记者,“河对岸的六队春节前着了把火,烧掉3间房,六队的违法建筑全给拆了,我们这里也快了吧。”他说,自己已在打包行李准备离开,另找住处。
与友谊村类似,南大路祁连山路路口的南大村,面积更大,可谓“村中有村”。在纵横交错的弄堂两侧,记者看到,一排排简陋的民房相互紧挨,不少建筑都是紧贴在一起,窗户与旁边楼房窗户相对,中间间隔不足一米,根本无法开窗。
“多搭一间,就意味着能多租出去一间赚钱呗。”在南大村,租住在此的一名男子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说。这些年来,当地农民陆续搬离,大量打工者涌入,这里逐渐出现了“肩并肩”的“握手楼”,更亲密的,还有“脸贴脸”的“接吻楼”。
租客扎堆 8平方米住了十多人
浦东上南路外环以南,分散着好几个规模不小的“城中村”。这里地处三林镇,一条外环线,将上南路分隔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北面整洁、城市化;南面混乱、破旧不堪。
随意拐进一条不知名的小路,记者注意到,几乎每幢房子的外墙上,都贴着大量小广告,以租房信息最多,月租价在300至1000元不等。“1000元的带大院儿,300元的就是一个隔间。”
在林鸣路附近的一幢带院落的房屋里,记者观察了下,约100平方米的2层房子里住了20多个人,门前的雨棚下一字儿排开挂了几十件款式一样的衣服。“这是附近塑料加工厂的职工宿舍。”林鸣路上一家餐饮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因附近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多,附近的这片房屋不少都租出去当职工宿舍了。“一个门牌号里住三四十人不稀奇,人不好辨认,只能认得出看门的狗。”这名老板戏说。
而在南大村的一个院落,两层楼的农宅,一间间同样分租给十几个租客,房间约8平方米,放上高低床和一张桌子,几乎无法自如转身。另一个院子里,其中一间十多平方米大的卧室里,竟然挤进了一家六口。一名男子告诉记者,他与妻子年初刚从安徽来沪打工,“当时我们也去对面的小区看过房,可那儿的房租动辄就是一两千元,后来到南大村一看,只要400元就能解决问题,我就把一家老小都安置在这儿了!”记者随后找到房东,据他介绍,这套房屋共有六间屋子,租金从300元至500元不等。“我只收房租,别的不管,你想住几个人随你便!”
隐患重重 起火可能“火烧连营”
记者走访这些“城中村”发现,房屋的基础设施、周边环境都很差,建筑、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加上缺乏完善的排水、排污系统,每到下雨天,地面坑坑洼洼,污水满溢,雨水还将垃圾杂物一并冲上路面,让人根本无法落脚。
今年29岁的民工小季租住在颇有“名气”的桃浦镇金光村里,他说,没想到市区里也有这么脏的地方,比自己的老家还差。但为了打工赚钱,不得不把老婆和五岁大的孩子都带到这里。
因缺乏规划、建筑质量差,“城中村”里擅自加盖的楼层增加了原有楼体负荷,降低了楼房寿命。遇到极端天气,很容易发生坍塌等安全事故。而不少违法建筑上还覆盖着油毛毡,属易燃物品,若起火很难扑灭。
有些人还在“城中村”开出了各类加工厂,将此地当做“创业”的第一站。如开废品站、加工厂、服装厂、承包菜场摊位等就是其中常见的情况。在南大路509号民宅西侧两三米处,就坐落着一家两百多平方米的废品收购站,站内堆满了硬纸板、易拉罐、塑料瓶等杂物。整个回收站内并无灭火器、水桶等消防设施,如果起火,势必“火烧连营”,殃及相邻房屋。
记者在上南路上的一片出租屋内看到,一楼有不少都是仓库和一些小作坊,加工布料、纸盒甚至还有家电维修。有的商铺在顶上还搭建了睡觉的小阁楼;还有一些出租屋的一楼楼梯口,也被利用起来当了仓库,一排一排放着鞋盒等易燃物品。
连日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城中村”的主干道路上都不见消火栓的踪影。更为重要的是,“城中村”内租客众多,道路狭窄,消防通道堆物,一旦发生火灾,车辆开进去都很困难。而租客们的安全意识又大多较为淡薄,私拉电线的情况严重,加上他们大多使用电热棒烧水、液化气罐烧饭等,留下了不少火灾隐患。
相关链接
家家都有违法建筑
农民变房东
月入七千元
65岁的老赵原来是农民,如今的身份是一名“房东”。自家二层小楼被分割成4间出租给4户人家后,老赵觉得还不够,又在房子的前前后后见缝插针搭起了三间简易平房,以每月500元的价格出租给在附近的打工者。
记者以招工为由和他攀谈上,听他说,村里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单间,屋内设施齐全,月租可以达到1000元。而比较简易的房间也能借到600元。他每个月租房的收入可达7000元。“搭3间房子一共才2万多元,3个月就收回成本了。”
“这样子弄,出事情咋办?”面对各种治安、消防隐患,记者问老赵。“怕什么,村里都这样。”老赵说,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有违法建筑,或明显,或隐蔽,但出事的毕竟是少数。“真出事只能自认倒霉了。”正是抱着这种侥幸心理,各地“城中村”的“种地”行为越来越多,月入过万的房东不在少数。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村民搭建违法建筑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 【 打印 】 【 关闭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需免费更正、修改或补充信息,请联系我们: shanghai@haozhai.cn
豪宅之家网站热线服务电话: 021-58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