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
姚景源:中央重视通胀并有一系列政策防患于未然
姚景源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表示,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但必须承认,目前通胀预期很强,但抑制通胀的因素也很多,如秋粮的丰收、产能的过剩等,同时中央也在重视通胀,并将会有一系列的政策防患于未然。 姚景源说,中央一揽子刺激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但基本面是良好的。
-
国家发改委官员:经济刺激政策或明年中逐步退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刺激政策何时退出也成了近期的热门话题。昨日,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刺激政策明年年中或将退出”引发了市场的多种猜测。 《瞭望》新闻周刊刊出署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满平的文章指出,2010年年中可能是刺激政策退出的时间窗口,但退出也需微幅、逐步。 他表示,虽然刺激政策目前还不能全面退出,但如果再继续实行的话,将会面临“左右为难”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出于对经济结构进一步向坏以及通胀压力加剧的担忧,政府倾向于降低刺激力度;而另一方面,经济内在活力缺失和“保就业”的压力,又使得政府不敢在刺激力度上有所放松。 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左右为难”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
-
明年货币政策将被迫从紧 社会和谐稳定压倒一切
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加快,基于较好预期,许多经济学家表示,可以适当加息;但另一派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既要防通胀,短期又不能加息,因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并没有稳固,而且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一旦失血将导致大量投资项目烂尾。 货币政策的调整处于进退维谷。 最近四周,央行净回笼资金4890亿,微调意向显现,但并不意味货币政策从紧。 经济学家厉以宁依据他多年参与经济调控的经验,他认为目前不应调整货币政策。因为中国经济一直有“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同时还有怕冷不怕热、刹车容易启动难等特点。刹车的主动权在政府,说刹车就刹车,但是启动的主动权在民间,如果老百姓不敢消费,民营企业家不愿意...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 明年或更关注资产价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明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将随之明朗。此次会议对未来宏观政策的取向及力度、节奏的把握,无疑将对明年我国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明年宏观调控除了继续加大对调结构的支持以外,对保持资产价格稳定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其着力点应是高度警惕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2009年前三季度,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经济依靠强劲的内需增长抵御了罕见的外部冲击,较快地扭转下滑局面,通缩阴影基本消除,全年经济增速可望超过8%,未来经济也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 与此同时,困难和挑战也较为明显。例如,通胀预期有所上升,外需不足仍将持续,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强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中可能潜藏的结构失衡、产...
-
国务院今年批复七区域规划 新经济版图成型(图)
我国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 7区域规划获批我国新经济版图成型 专家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 近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今年获批的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其实,我国高层决策者在10年前就已经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
-
工资赶不上房价涨幅 首次置业者信心明显下降
在新一轮楼市涨价之时,不同的买房人购房心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零点研究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首次置业群体的购房信心最低。 依据购房目的的不同,消费者可分为三类人群:首次置业群体、改善性需求群体和投资需求群体。据零点研究最新的《2009年第3季度购房者信心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三类人群购房信心指数呈现明显的三个等级,其中投资置业者的购房信心指数最高;改善性需求购房信心次之;而首次置业群体的购房信心最低。 首次置业者多数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工资赶不上房价涨的快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
楼市政策转向抑制投机
近期,中国楼市最惹人关注的话题是,去年出去优惠政策年底是否会停止?在这一问题的困扰下,部分购房人忍不住要赶“末班车”,于是在冬天来临之际,楼市又掀一波成交高潮。中国楼市“政策市”的特征明显,而政策走向的不确定,自然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对此,笔者分析三点。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房地产政策亦如此。房地产政策是跟着宏观经济政策走的,中央一再表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预计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一指导方针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保增长、调结构”是经济政策主导线索,而“防通胀”的戏份尚属慢慢增加中。与之相适应,国家绝不会打压房地产,让其发挥支柱产业作用、带动经济增长,是必然选择。 其次,房地产政策的重点依然是鼓励住房消费,但抑制投资投机将是新动向。去年10月央行和财政部的救市措施,以及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131号文”,减免税收和房...
-
住房体系的“短板”在哪里
近期,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石秀诗指出,今年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的地方为了多争取中央补助资金,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编制的建设规划过大,有的城市向上级申报的廉租房建设规划,大大超过了应保障对象总数。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直接影响建设进度,截至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完成率只有23.6%。另外,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只完成了全年目标的37%。 为何保障性住房建设执行起来如此困难?我认为两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去年中央把相关指标定的偏高,2009年至2011年,通过廉租房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新建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尤其是对于经济适用房,笔者一直认为计划的新建规模过大,以高价值的私有产权房补贴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可以在姿态上显得很慷慨,然而在落实过程中,既难以禁止富人、官...